当前位置:首页 |
|
威海市在全省博士后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
||||
|
||||
|
||||
11月13日,全省博士后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副省长邓云锋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威海市副市长刘奎忠以“搭建发展平台 优化服务生态 创新打造博士后工作产才融合新模式”为题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人社厅关心支持下,威海市把博士后工作纳入城市发展中心大局,在政策支持、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方面先后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推动全市博士后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博士后平台63家,累计引进博士后305名,22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我市博士后工作连续3年受到省人社厅通报表扬。 一、坚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一是顶格推进抓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调度,将博士(后)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协同、区市主体”的工作格局,有效促进科技、人才和产业之间融合发展。二是政策引领强支撑。从建站资助、科研资助、配套奖励、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导师奖励6个维度,提出17条“硬核”举措,构建起了“人员+平台+产业+项目”的全链条政策制度体系。三是资金投入促保障。市财政专门设立博士后专项资金,通过“政策找人、免申即享”模式兑现政策补贴。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博士后资金2.4亿元,博士后及其团队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个,获发明专利300余项,经济效益达83.6亿元。 二、坚持引育创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供需对接精准引才。摸排全市60余家博士后平台招聘需求,结合省“博新岗位”,先后开展“金牌博士后项目对接交流会”“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等系列活动43场,达成项目合作243个,涉及项目投资3.52亿元。二是深耕日韩海外引才。发挥毗邻日韩优势,开展“中韩(威海)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山东(威海)—日韩名校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引进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庆尚大学等高校28名海外博士(后)来威开展博士后项目研究。三是揭榜领题赛事引才。连续3年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去年全国赛中,取得2金、4银、13铜的佳绩。今年,威海市首次承办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的2个赛道,取得优异成绩,有9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新招引博士后32名,促成30个博士(后)项目成功落地,涉及项目资金达3200万元。 三、坚持产才融合,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一是把科研平台建在产业链上。依托光威、威高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布局博士后平台,打造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35个。围绕“1+4+N”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布局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等博士后基地3家,构建“研发在院所、转化在威海”的协同发展新模式。二是把成果转化嫁接到产业链上。采取“导师引领、项目分解、接续攻关”模式,引进博士后接力进行项目攻关,实现产品落地、推向市场,该模式的推广,转化科研成果71项,创造产值约66.4亿元。如,威高集团先后引进朱连超、栾世方2位博士接力研发,开发出“TPE高分子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输液器、采血器等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三是把学术交流会议办到产业链上。承办“全国新能源汽车博士后学术会议”,融合举办“百名博士(后)威海企业行”活动,邀请150余名国内外院士、领军企业高管及博士(后),与全市2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洽谈交流,达成项目技术合作15个。借此活动,浦林成山乘用车轮胎配套业务成功打入比亚迪汽车供应体系,今年已实现5000万元销售收入。 四、坚持聚势赋能,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一是聚焦特色优势领域。围绕医药医疗器械等10条优势产业链,逐链建立同专业学科流动站、博士后导师“双目录”和博士后人才、技术攻关需求“两张清单”,与中科院、山大等15所高校联合开展博士后“订单式培养”123名。二是聚焦多方资源共享。在全省率先成立“威海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定期召开联盟座谈会,联系113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产业化转移,推动“政策、科研、人才和市场资源”融合共享。三是聚焦人才更优待遇。从博士后关心关注的社保、职称、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入手,畅通办理流程、提高兑现效率,为优秀博士后颁发“威海英才卡”,让更多的“绿色通道”服务惠及博士后人才。5年来,有46名博士后出站后留威工作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