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李凌己:初心的力量 |
||||
|
||||
|
||||
所在片区:大水泊镇耕读小镇样板片区 结对村庄:陈驾埠村 个人简介:李凌己,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清华大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开创者之一。2016年来到文登区大水泊镇,盘活原天福山中学旧址,先后投资2个多亿建成“威海紫光实验学校”。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完善,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以“平民精英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为发展理念,实施“本质教育”“真会(本质)课堂”“心田德育”,力争做到“让中国的基础教育因我们而不同”。经过7年的教育实践,学校在升学率、竞赛、活动及学校荣誉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23年7月,李凌己作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的优秀实践者,受山东省委组织部、人社厅的邀请,前往济南,先后做了题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威海的探索与思考》的现场报告。2023年获评“威海市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称号。 简单的初心 2017年底,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顺利开学,学校的工作初步稳定。在参观大水泊镇上的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时,李凌己认为:既然学校坐落镇上,可以为农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结合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围绕着乡村振兴做点工作。当下需要做两件事: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有得力的人推动,要找有乡村情怀的人来引领村子的发展。二是要摸清镇上村子的情况,先选出一些有特色的村子,为未来找人时做好准备。事后,李凌己设计了一个“乡村资源摸排表”,由镇政府发给89个村支部书记,统计村子的基本情况、历史、传说、名人、古迹等内容。经过汇总筛选后,初步选出了团山村、瓦屋庄、初家村、陈驾埠村等10个村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为这10个村子分别找能够引领村庄发展的人,这就是“乡村振兴首席专家”的初步由来。 艰难的起步 李凌己从自身“朋友圈”入手,先后联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李久太、国学大师李林等各类精英,将想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告知他们,并发动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好友们表示愿意为村里做点事情,于是又发动各自的“朋友圈”,经过一圈圈发散,最终吸引了6位各行业精英来文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最初,李凌己对如何做乡村振兴是没有思路的,更没有模式,除了立足于“人”这个共识外,也不知该如何做,只好同好友们开始了分头的探索。李凌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是广义的,认为不仅仅帮着村里做事是乡村振兴,只要在基层、对老百姓有帮助的事情,都算是乡村振兴。于是把自己的好朋友—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马新童,邀请到大水泊镇卫生院出诊,自2018年至今,每月一次,从不间断。受李凌己等乡村振兴实践者的影响,马新童在文登成立了“马新童医学研究院”,陆续培养出了一批本地“小名医”。建筑学博士李久太在初家村开始了第一套老旧房屋的改造,他将改造过程和图片发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一批行业内设计师的关注,并提出了“新村民”的想法,吸引一些有田园梦想、农村情怀的人来农村流转并改造房屋,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设计师村—初家村。随着专家的不断到来,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新村民”的初步模式。 不懈的发展 李凌己通过“清华校友”的身份,推动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地文登,让清华大学看到了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模式。通过清华大学的推荐,2021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考察组到大水泊考察指导,对大水泊“人才振兴”的模式给与了高度评价。2022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在文登区举办“全国乡村建设行动现场培训班”及“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启动仪式”,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乡村振兴部门负责人参观了大水泊镇,自此,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模式闻名全国。从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多了起来,有时仅一天就有6批参观者,于是李凌己等“乡村振兴首席专家”们又多了一个身份—“讲解员”。李凌己致力于宣传乡村振兴思想,作为冲锋在前的“实践者”,即使工作再忙,也愿意拿出时间来为参观的党员、大学生、新就业青年等各类团体讲解乡村振兴首席专家的故事,年均接待20多批,得到了参观人员的广泛赞誉。 理论探索与实践的提升 经过实践,李凌己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乡村振兴”理论标准:“富”,乡村振兴的首要标准是乡村要富,农村、农民要有比较好的收入;“美”,乡村的环境、生态要“美”、要干净;“机”,就是创业致富的机会要多,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乡村成为“机遇的富集区”,年轻人愿意回来创业,并且可以稳定地赚到钱;“品”,指乡村生活品质、便捷性与县级城市比较差异不会太大、教育质量要与县级城市差异不大;“人”,指各种人才向乡村的汇聚、特别是本地青年人向乡村回流,本地青年人的回流是乡村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志。 经过近几年的尝试,李凌己对乡村振兴又有了新的思考与想法,“希望在这个村子,进行一些新的、符合村集体实际情况的项目,同时让这些项目拥有姣好的持续性,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想法”李凌己说。未来,他仍将工作在乡村振兴第一线,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迈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