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优化营商环境专区>营商动态
人社营商行 | 威海市构建“智慧就业”模式提升经办服务效能


发布日期: 2021-09-15 17: 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字号:[ ]


近年来,传统就业服务模式存在的固有缺陷导致经办压力大、服务不精准、跟踪问效难等问题叠加,威海市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列为“学党史、办实事”的重要事项和攻坚突破的重点任务,提高政治站位、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打造就业服务平台、用户画像系统、大数据分析监测平台等三大数字化平台,构建“5A”公共就业服务模式(“5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意为服务对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优质服务),实现了供求精准对接、政策找企找人、就业形势实时分析,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了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建设就业服务平台入选2020年度山东就业地方创新事件,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一、建设网上市场,实时招聘求职。建设研发实时在线的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开发智能匹配、远程面试、余缺调剂等功能,打通PC端、手机APP、微信、小程序、钉钉等服务通道,入驻国家级线上招聘平台“就业在线”,通过省外劳务合作基地和联系对接高校等渠道加大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平台覆盖面和影响力,累计注册企业4903家,发布岗位8.76万个,注册求职者2.54万人,在线投递简历3.86万份,建立动态更新的人力资源供求数据库,打破招聘求职时空局限,提升供求对接成效,今年以来,通过就业服务平台达成就业意向1.9万个。

二、展示用工环境,宣传企业形象。借力市场机制提升服务效果,引进电视台专业运营团队,创新VR展示、云招聘等互动服务方式。企业VR展示,全景展现企业生产生活场景,让求职者在线就能直观了解车间、餐厅、宿舍等企业用工环境,提升企业的吸引力,目前已为42家企业开展VR形象宣传;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每周两期开设“威海云招聘”网络直播,由电视台专业主持人与企业HR共同主持,带领求职者走进企业在线实时互动,全方位了解企业环境及岗位设置情况,累计举办83期,吸引求职者在线观看171万人次。

三、实施余缺调剂,促进灵活用工。创建了线上企业余缺调剂平台,组织发动员工富余企业发布可共享员工信息,形成人力资源动态供应数据库,发布企业员工余缺调剂参考文本,规范引导短期缺工企业对接调剂使用,已帮助企业实现共享用工400多人次,缓解阶段性用工缺口,提升本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创建“数字零工市场”,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家政服务机构入驻线上平台,发布零工岗位和家政服务项目,劳动者可到网上市场找零工或家政服务工作,实现灵活就业,已有56家机构发布零工岗位295个。

四、用户精准画像,政策找企找人。基于就业服务平台和业务经办系统数据信息形成“数据仓库”,通过为劳动者和企业精准画像,识别特征标签,精准确定人员类别、参保情况、年龄、学历等政策条件,批量提供政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方式向“政策找企业找人”转变。比如,为失业人员提供“12333”式服务,传统服务模式通过打电话、走访入户、集中政策培训等方式实现,要分11次完成,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智慧就业模式对登记失业人员进行画像分类,以批量发送短信、微信等形式提供政策服务,一键即达,省时省力高效。

五、实时形势分析,科学辅助决策。整合就业、社保、人力资源供求等数据资源,通过建设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就业资金综合分析、人力资源供求分析、求职人员情况分析、薪酬福利情况分析等五大数据分析模块,对业务经办和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实时监控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考核指标进展情况,动态掌握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和就业失业政策落实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比如,根据人力资源需求旺盛与供给饱和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大或缩小相应专业的培训规模,同时将市场培训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及技工院校,作为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的参考依据,深化产教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智慧就业服务模式,推进就业服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让就业服务更智能、更便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